“雨雪泥泞路,农民心内急,商机无限好,倚门空叹息。”这首曾在山东省禹城市农村流传的顺口溜,把农民群众因道路晴通雨阻、缺桥少涵而阻碍致富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为让农民不再叹息,改善农村发展环境,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便捷、安全、舒适的出行,2003年,山东省委、省政府提出“要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油路(柏油、水泥路的统称)”的战略部署。
如今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的山东,又在“村村通”建设中连创投资规模、新建改造农村公路里程和通客车行政村总数三项全国第一。截至2005年底,累计投资241亿元,其中,安排养路费和通行费等省级财政性资金57.52亿元,地方配套174.08亿元;累计新建改造农村“村村通”公路88470公里,新增受益行政村37233个,又使3030.56万人踏上油路,加上过去已经建好的农村公路,全省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3.5%,居全国前列;累计完成“村村通客车”投资17亿元,其中,财政投资5.4亿元,社会融资11.6亿元,使8.5万个行政村通了客车,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8.1%;累计新建乡镇等级客运站207个,新增村级站牌4.6万个。
封闭山村显山露水
日前,记者到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石岭村采访,该村副书记范宝海说:我们这个村450户人家1700多人,群山环抱、绿树成荫,离济南市不足20公里。但就是因为四面环山,出行非常不便,几年前还是靠自行车、手推车。漫山遍野的花椒、核桃、板栗、苹果等因运不出去更是不值钱,村民的生活用一个字形容——“穷”。2003年省里号召搞“村村通”,按省里的要求路宽不少于5米,厚度不少于20公分。我们“村村通”工程长度2.2公里,对外承包价是每公里21.5万元,总造价47.3万元。其中,省里补助每公里13万元,我们总共自筹了18.7万元,一年时间建成。这路一通,历城区12路公交车站就设在我们村头上,沿路也建起了楼房、饭店,历史上封闭的山村开始显山露水。
德州去年新修村村通油路4900公里,有7780个村通了公交车。周道口村的一位李姓老乡说,前几年走亲戚可要费不少劲,公交车太少,挤不上,很多时候都是骑自行车去。几十里路,赶上好天,往往骑得浑身大汗,赶上坏天就冻得要命。后来骑上了摩托车,冬天冻得像冰棍。现在,公交车多的是,家门口上车,在县城换一次车,就能直接到亲戚家门口了。
在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沂源县,“村村通”工程实施两年间,该县改造农村公路达722公里,全县576个行政村中,有91%的村通上了水泥路。过去,道路崎岖不平,群众卖瓜菜用小推车推,用扁担挑,他们形容“黄瓜掉了刺、西瓜裂了璺、葡萄剩了粒、老百姓落了泪。”现在,路通车通客商来,果品价格普遍提高0.1—0.4元。
德州市政协对全市农村公路改造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,他们的报告显示,两年来德州农村新增各类运输机动车约15万辆,全市农民增收近亿元。
拉动地区经济效益
范宝海告诉记者,村里通油路后,不长时间村里人家有了3辆农用车、1辆轿车、2辆货车、3辆客运面包车;过去让人发愁的花椒、核桃、柿子、板栗、苹果等土特产品价格翻着番地往上涨。就以花椒为例,过去每斤干花椒只能卖到2元钱,现在卖5.5元,而且鲜花椒也能卖到2元钱一斤(3斤鲜的晒1斤干的),全村每年能产花椒10多万斤,仅此一项农民就可以得到50万多元的收入;另有700多人外出打工;“村村通”还让我们这个村“墙内开花墙外香”,引进了济南燕山集团、济南第五针织厂、绿园旅游开发公司等四五家企业。可以说“村村通”在改变山村面貌的同时,也改变了我们山村人的命运。
“村村通”工程以其巨大的投资、巨大的需求,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,也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。
到2004年底,山东农村公路改造共使用水泥190万吨、钢材25万吨、木材5万立方米、石灰92万吨、砂1027万立方米、石料1346万立方米、沥青32万吨,直接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。2003、2004两年,全省使用工日6523万个,仅此一项就为全省农民增收13亿元。
据统计,去年,山东农村劳动力向二、三产业转移1574.1万人,比2003年增加120.3万人。在这个过程中,农村公路建设发挥了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。
五年内所有行政村油路相连
运用经济手段,调解利益关系,吸引社会资金,建立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,是山东省开展“村村通客车”工程中的重要经验。省道路运输局局长孔卫国告诉记者,3年17个亿的投资中,来自交通系统的资金只有5.4亿,而社会融资高达11.6亿。目前,山东营运客车总量居全国第一,客运线路总数居全国第二。
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,是今后农村客运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山东省将打破城乡客运管理体制分割,合理配置城乡客运资源,在实行相同税费政策的前提下,让“农村班车进城、城市公交下乡”,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村群众出行。对此,孔卫国表示,交通部门将统筹规划农村公路、农村客运站点和城乡客运线路布局,同时加强政策引导,鼓励发展新的农村客运线路。建设形象一流、功能完善的站场,是下一步农村客运的重要配套工程。到2010年,山东省农村客运站点将更加完善,全省乡镇客运站数量要达到1500个,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个五级以上客运站,所有行政村也将因地制宜地建设候车站、棚、牌。同时,根据农村客运和基层管理特点,山东提出了“前站(车站)后所(交管所)、站所合一”的模式,这是今后乡镇客运站发展的方向。2004年以来,山东建设了207个五级以上客运站,65%的站采用了该模式。
为了鼓励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,不久前,山东制定出台了《山东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》,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。
今年,山东省财政部门将通过整合预算内外财力,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,计划投资30亿元,安排800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和部分农村公路大中桥建设任务,尽快解决剩余行政村行路难问题;安排养路费3亿元,专项用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;力争到年底,全省行政村通油路的比例达到95%,行政村通客车率和通车质量再创新水平、再跨新台阶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山东将实现所有行政村油路相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