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动车的三种非接触充电方式
二、磁共振方式
磁共振传送方式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于2007年研制成功,公诸于世以来,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。
它主要由电源、电力输出、电力接收、整流器等主要部分组成,基本原理与电磁感应方式基本相同。电源传送部分有电流通过时,所产生的交变磁束使接收部分产生电势,为电池充电时输出电流。
不同之处在于,磁共振方式加装了一个高频驱动电源,采用兼备线圈和电容器的LC共振电路,而并非由简单线圈构成送电和接收两个单元。
磁共振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
共振频率的数值,会随送电与接收单元之间距离的变化而改变。当传送距离发生改变时,传输效率也会像电磁感应一样迅速降低。为此,可通过控制电路调整共振频率,使两个单元的电路发生共振亦即“共鸣”。所以,也称这种磁共振状态为“磁共鸣”。
在控制回路的作用下改变传送与接收的频率,可将电力传送距离增大至数米左右,同时将两单元电路的电阻降至最小以提高传送效率。
当然,传输效率还与发送与接收电单元的直径相关,传送面积越大,传输效率也越高。目前的传输距离可达400mm左右,传输效率可达95%。
三、微波方式
使用2.45GHz的电波发生装置传送电力,发送装置与微波炉使用的“磁控管”基本相同。传送的微波也是交流电波,可用天线在不同方向接收,用整流电路转换成直流电为汽车电池充电,并且可以实现一点对多点的远距离传送。
微波方式可以同时一点对多点的远距离传送
为防止充电时微波外漏,充电部部分装有金属屏蔽装置。使用中,送电与接收之间的有效屏蔽可防止微波外漏。
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,磁控管产生微波时的效率过低,造成许多电力变为热能被白白消耗。
非接触充电装置在日本的应用
2009年7月,日产与昭和飞行机公司公开了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系统,其传输距离为100mm左右,传输效率可达90%。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www.937ktuf.com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完美作业网有免费视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www.937ktuf.com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完美作业网有免费视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※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copyright#chinabuses.com
- 李小鹏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(2024)全体会议上作主旨讲话[09-26]
- 城市公交停车(保)场安全生产管理规定[09-13]
- 如何运用乘客与市场调查优化公交线路运营[09-11]
- 成都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与运营实践[08-19]
-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、发展需求及优化策略[08-16]
- 城市公交行业驾驶员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建议[08-08]
- 城市公交企业如何开展安全隐患排查?[08-06]
- 城市公交企业基层班组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[08-01]